民间艺术中吉祥文化的探索
摘要:近年来民间艺术的研究颇为繁荣。这股民间艺术热潮并非偶然,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。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,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必将增多。备受关注。然而,对民间艺术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艺术形象。本文试图对民间艺术的基础——吉祥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,以期超越美学研究的范围,将民间艺术置于吉祥文化的范畴。探索。
关键词:吉祥文化、民间艺术、民俗活动
民间艺术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,而且以动态的形式客观存在于民俗活动和人们的生活中。它比纯粹的艺术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。它以文化的方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。角落,吉祥文化是贯穿民间艺术的灵魂。笔者之前对凤翔木版年画有所了解,但归根结底,年画是以吉祥文化为基础的,所以我转而探讨吉祥文化。我国幅员辽阔,民族众多,民间信仰多元化,佛教、儒教、道教并存,民间神祇女神共同崇拜。民间艺术也丰富多样。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多种多样,都逃不开“求吉”的含义。吉祥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对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民间艺术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。 [1]
任何艺术形式或文化都不能孤立。它必定与它的产地土壤密切相关。孤立的研究只能触及其形式而不能触及其意义。它只能将其恢复到一定的历史。而空间,只有通过系统的研究,才能揭示其本质。吉祥文化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它的形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发展,吉祥的观念也与时俱进。本文将通过对信仰观念和自然环境的分析来暂探讨吉祥文化。
“羊吉祥。” 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羊”的解释,揭示了古人朴素的吉祥观念。羊是“六畜”之一,与古人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。用“羊”作“详”,也表现了古人谋求温饱、改善物质生活的愿望。汉代画像砖上有“鸡”(吉祥)和“羊”(详)的图像,组合在一起,以示吉祥。还有“吉祥、美好”、“吉祥、福气、一朵祥云”。这些都与“羊为美”相一致,显示出吉祥理念在创作之初的功利性。这种功利性是民间信仰激发人们创作的一大特征。民间艺术形象常常与祭祀、庆典等民俗活动相结合。民俗活动处于主导地位。民间艺术形象通过烘托气氛来影响民间活动。民俗活动是民间信仰的表现。因此,民间信仰在吉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巫术信仰是最原始的民间信仰。由于古人对自然环境缺乏了解,他们通过占卜来“知天意”。吉凶观念已深入人心,他们通过图腾崇拜、祭祀等方式来求吉避吉。以图像的形式进行激烈、辅助的表达。 “龙凤呈祥”历史悠久,见证了早期人们的吉祥观念。 [2]
“风俗无能者善,治民者无能礼”。与古代的巫术信仰相比,儒家礼仪将吉祥理念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。从形式上看,礼乐文化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规定;本质上,它追求的是“和”的境界。在“君臣父子”的体系中,个人受到严格的等级观念的约束,不允许逾越界限。儒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皇帝治理国家,实现政治抱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的思想和制度已经通过法律或道德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。表现得最形象的就是“婚丧嫁娶”等民俗活动。 《礼记·婚义》曰“礼之总则,男女有别,夫妻之义而立。男女有异,则夫妻有义;夫妻之义”。有义,则父子有亲;父子有亲,则君臣有义。”故曰:婚礼,礼之本也。”儒家认为,婚姻是家国安定团结的基础,后来演变为各种复杂的礼仪。关于婚礼,有“六礼”。 ”,即受礼、问名、受礼、受请、请期、亲自迎。这“六礼”各有其特殊性。时至今日,许多婚礼习俗仍随处可见。如“轿子”(父母双方的男孩)象征着孩子的诞生,很多地方的婚车里还放“鸡”,寓意“吉祥如意”,并放上枣子和花生。婚床上放上胡桃、核桃等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,可见,去掉迷信的外壳后,吉祥文化在民间以正向互惠的方式传播和发展。角色。
汉代盛行“谶语”说,强调“天人之气”,“吉兆”、“吉祥”等现象相继出现。虽然有神秘之嫌,但却对吉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特别是这种影响从上到下、从宫廷到民间,对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。因此,汉代的画像砖、画像石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。其题材多为神灵、瑞兽。所谓“吉祥图”大行其道。他们以流畅的技法描绘出“无忧天堂”的情景。画卷、许多“瑞兽瑞草”也在民间艺术中流传,“麒麟、连枝、飞鸟”等形象均由此而来,为民间艺术的繁荣和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如上所述,没有任何文化是孤立存在的。吉祥文化与其创作主体——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俗话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居住环境创造生活方式。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。为了生存,古人把希望寄托在“天”上,发展出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。 《周易·乾卦》有句话说:“大人与天地和谐”。德与日月之明相和,与四时之序相和,与鬼神之邪相和,是与生俱来的而不违背自然,是符合天道的。渐渐地,人们对自然环境,特别是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,对周期的认识指导人们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。有《九九除寒图》和《年画中的《二十四节气歌》,是人们服从自然生产循环的证据。伴随着节气的是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。比如端午节期间,就有插秧等习俗。艾叶、喝雄黄酒,这些都是因为此时需要排出五毒、驱邪,五毒已成为民间艺术的一大主题,艺术形象也具有辟邪的寓意。辟邪并寻求好运。 《管子》曰:“农夫不耕,民将饥;妇不织,民将冷”。由此可见农耕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,是民生之本。凤翔年画有《男十忙》、《女十忙》、《耕读渔樵》等作品,以简洁的线条勾画出人们对丰衣足食的向往。各行各业也培育自己祖传的神马并供养,以求得财富和吉祥。这也谈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。例如,观音是从佛教发展而来,转变为民间无所不能的神。可祈求财富、子孙、福祉、长寿等。”“四大天王”也是保护百姓风调雨顺的神。灶神,“神说好话,回宫带来好运”。财神的崇拜也很普遍。年画中还有“聚宝盆”、“摇钱树”等形象,都是为了吉祥如意。这进一步印证了民间吉祥文化的功利性,以此为动力,民间艺术在民俗活动中迅速发展,引导人们积极向上。
吉祥文化无处不在,民间艺术也多种多样。我们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:口语、文字、图像。这三个方面也是伴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,而且它们之间也有很多交集。并互相影响。俗话说“言必有心,意必吉祥”。人们互相问候、祝愿时,就会脱口而出吉祥话,如“一路平安”、“一帆风顺”、“长寿健康”、“新婚快乐”、“早生贵子”等。生活中随处可见,使用极为普遍。汉代瓷砖上的吉祥文字最为著名,如“万岁”、“万岁”、“万寿无疆”等,多见于器物上。吉祥图像种类繁多,有画像石、画像砖、年画、窗花等,吉祥图案随处可见。在发展过程中,吉祥图案不断扩散、错综复杂、相互独立,形成庞大的图案体系。事实上,吉祥话、吉祥话、吉祥形象在生活中都是相互交叉的。例如年画中的“福”、“寿”字也是文字和图画,吉祥的形象往往伴随着文字,形式丰富多样。
吉祥文化依托民间艺术蓬勃发展。两者之间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。由于吉祥文化表达的需要,民间艺术诞生了,民间艺术通过艺术形象渲染吉祥文化。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发展。 ,呈现出共生关系。同时,由于吉祥文化传承的稳定性,民间艺术在形式上也趋于风格化,形成了特定的艺术风格。比如年画多采用寓言的艺术手法,符合中国人内敛、内敛的礼节。色彩多以醒目的红、黄、紫等色为主,构图趋于饱满、完整。因此,通过吉祥文化探索民间艺术创作规律,进而引发新的创作,不失为传承民间艺术历史的一种方式。
参考文献
[1]张道一.论吉祥文化[M].重庆:重庆大学出版社,2011.11.
[2]唐嘉禄.民间艺术文化生态学[M]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.5.
推荐参观:民间艺术 吉祥 探索 文化